端午快乐,酒友们,我是有意不祝大家端午安康的。大家今天都喝了什么酒呢?喝了酒之后有没有更快乐呢?
我记得大概是十年前的2015年,一篇后来被证实为“杜撰文”的文章写到:“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介绍,端午节是个悲伤的日子,因为屈原在这一天投了江,所以这一天只能说安康,不能说快乐。”
于是,忽如一夜狂风来,无数的中国人自此就被道德绑架上“不能祝别人端午快乐”,“只能祝端午安康”,硬生生把“祝别人端午快乐”弄成了一个不吉,不应,没文化之事。
可事实呢?
事实是,“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根本就查无此人,上述“有关端午节的言论”也是查无此言,完全是自媒体博主为了让自己的“杜撰”获得“表面的权威性”,故意“捏造”出来的“人物”,以及故意“编造”出来的“言论”。
再者,端午节早在屈原出生之前的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最开始是从自然时序中推演出来的一种图腾祭祀,后来则演变成民间节日,并配套有了划龙舟和吃粽子等仪式活动,对于华夏儿女而言,这就是一个到处都洋溢着快乐气氛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互道快乐”是再自然不过之事。再后来,到战国时期,因为有爱国人士屈原在端午这天投江以死明志,于是慢慢的很多地方的端午就又加入了纪念屈原和他忠君爱国的的内容,开始融合为兼具自然时序与人文内涵的传统节日,人们既在这一天祭祀,也在这一天欢聚、出游、行乐,同时也在这一天纪念屈原,互不冲突,并且在2015年前从来就没有过“不能祝端午快乐”的说法,也从来没有过“祝端午安康”的端午习俗。
故此,即便细究下来,觉得“祝端午安康”确实显得更有文化内涵,很有传统仪式,也更能提醒我们缅怀忠君爱国的屈原,搞不好“端午安康”这样的祝福在未来还真的就成了约定习俗得以延续,但是不管是当下还是未来硬要给“祝端午快乐”扣上一顶“不可以的”帽子,理由还是子虚乌有、穿凿附会而来,这就既是造谣,也是以讹传讹,还是非黑即白的道德绑架。
更重要的是,咱们既有了解“不能说端午快乐”这个谣言来龙去脉的知情权,也有了解“端午安康”是怎么硬编造出来的知情权,至于大家愿意祝端午安康,还是愿意祝端午快乐,还是愿意既祝端午安康又祝端午快乐,那就纯属个人的喜好,没有对错,也没有高低。除非未来的哪一天,把这个节日直接从法律层面改成了是纪念屈原的专属节日,那再另当别论。对吧?
另外呢,喜欢酱酒的酒友,想必大都对“端午制曲,重阳下沙”这个说法很熟悉,所以在今天这个端午佳节既然聊到了跟端午有关的话题,那就不妨再顺便聊聊酿造酱酒时经常提到的“端午制曲”这个跟“端午节”有关的工艺到底是怎么来的?
说来也比较简单,之所以酱酒的酿造过程中会有“端午制曲”这样一个工艺的确立和传承,主要就是因为端午前后刚好是制作酱香型大曲的核心原料“小麦”普遍成熟的季节,也是跟酿造高温大曲需要的高温高湿气候以及需要曲蚊活跃非常吻合的时节,匠人们经过一代一代的探索,慢慢的就把“端午”这个节点当做了制曲的一个节点,形成了“端午制曲祭祀”、“端午敬麦仪式”等等文化传承,但并不是说制曲就只能在这一天进行,相反酒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一些微调,在满足高温高湿的微生物环境下都会制曲,只不过普遍还是集中在端午前后,即便有些相差,也不会相差太远,大抵便是如此。